52年了,东方红一号竟还在天上飞?!

PigSay 2022-04-29 1190 0

量子位 | 公众号 QbitAI

没想到,52年过去了,东方红一号卫星竟然还在天上飞?!

要不是真有人拍到了,说实话我还有点不敢相信。

就在几天前,一段“世纪同框”的视频让网友集体破防:

0.gif

但回顾当时东方红一号从0到1的研制,一切都是那么不容易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中国正式提出要做人造地球卫星。

在此之前,苏联已经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人造卫星。美国紧随其后,在1958年将探险者一号送上太空。

而这时候的中国, 在经济、人才等方面距发射卫星的条件还距离很远。

就连在1959年十周年献礼时,对外展出的卫星和火箭模型,都是年轻学者用手工敲打出来的。

据央视报道,当时这些年轻人对火箭、卫星知识的了解,还不如现在的中学生。

而且即便模型做出来,还有一堆实际问题解决不了,比如设计参数无法抉择、测试条件差、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供应不上……

中国的科学家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向老大哥苏联学习,还跑到了莫斯科去调研,但结果无奈遇冷。

而且由于国力有限,他们决定先打基础,致力于火箭、高空物理探测等设备的研发上。

直至东风2号中程导弹发射成功,标志着中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。

在钱学森、 赵九章等人的带动下,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正式搬上了日程。

△图源:新华网,乐音装置

他们还立了个起点更高的Flag:中国第一颗卫星要在100千克左右。

当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量83.6千克,美国的第一颗卫星仅8.2千克。卫星越重,对火箭发动机以及各设备的要求也就越高。

但最终他们完成了,而且实际重量达到了173千克。

直到1968年2月20日,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,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才正式搬上了日程——

钱学森担任第一任院长,研制队伍超5000人,中央拨款两亿人民币。

△钱学森

据新华网报道,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回忆道:

两亿人民币在那个时候,真是不容易的。

因为除了经费,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。

期间的很多困难都是用“土方法”来解决的。

比如像卫星制造中的一道重要工序——铆接,因为当时卫星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,没有干过这事儿,而且也没有铆枪和固定工件的桁架。

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,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,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。

在这种条件下,他们解决了多项工艺问题,之后就来到了多个环境模拟试验阶段。

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曾回忆起当时夏天试验的时候,因为卫星厂没有低温试验室,就穿着大棉袄去到海军的冷库里进行试验。

△图源:宇宙高歌《东方红》

条件是艰苦了些,但是技术却始终在不停迭代。

1967年研究院成立前夕,中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党鸿辛,和团队一起解决了一个卫星传输的关键问题。

他们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导电干膜,成功解决了-100℃至100℃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输困难的问题。

地球之所以能接收到东方红一号的音乐信号,就少不了党鸿辛团队的功劳。

0 (1).gif

1975年,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并回收成功,成功走出了载人航天的第一步。

在这之后,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陈芳允,与合作者共同提出“双星定位系统”,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;

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,受命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,前后一共进行了四次无人飞船试验,还有无数次地面试验。

2000年,2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成功发射,中国终于拥有了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。

2003年,“神舟五号”搭载杨利伟成功升天,中国第一次真正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任务。

负责发射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的“发射将军”胡世祥,在当时也担任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,见证了我国从发射第一颗卫星、到成功载人航天的历史进程。

也是这一年,“东方红一号”总设计师孙家栋出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,进一步将我国的航天梦从近地轨道延伸出去。

2007年,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“嫦娥一号”发射升空,成功进入环月轨道并绕月飞行,我国正式开启探月时代。

2008年,“神舟七号”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,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实现太空行走,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。

2017年,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完成交会对接,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重要一步;2020年“嫦娥五号”探测器发射升空并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;同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……

就在前几天,一段东方红一号与中国空间站“同框”的视频引爆全网。

0 (2).gif

它由北京天文馆研究员、《天文爱好者》杂志主编朱进,和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博士王卓骁共同拍摄,采用的是长焦跟踪和广角短曝光的方式。

△左为朱进,右为王卓骁

这天刚好是4月24日,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日期,也是朱进生日。每年这个日子里,他都会去看看东方红一号是否过境。

△拍摄时(授权:乔辉)

而在前2天,朱进恰好也拍到了中国空间站(天宫空间站)与东方红一号同框的照片。

照片中,东方红一号与中国空间站的轨迹被共同定格于夜空,这也被网友们称为传奇般的“世纪同框”。

当谈及这些年我国太空探索的进展和影响时,朱进感慨:

这些年,中国的深空探测、探月还有载人航天有了不少的发展,也影响了一些小孩儿去关注星空,进而可能去关注天文。

期待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