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3月30日,美国企业家、SpaceX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在威斯康星州的一场集会上发表争议性言论。他宣称:“美国就像一艘大船,人们必须同舟共济”,并强调自己“死也要死在美国”,同时半开玩笑地表示,“也许会去火星,但那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”。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舆论关注,不仅因其涉及火星殖民的宏大愿景,更因其中隐含的“美国主权扩张”隐喻。
星舰计划:从机器人登陆到载人任务
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并非空谈。早在3月15日,他通过社交媒体宣布,SpaceX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“星舰”将于2026年年底执行首次无人火星任务,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“擎天柱”登陆火星。若任务成功,载人火星探索或最早于2029年启动,但更现实的窗口期可能是2031年。这一时间表与NASA的原有规划存在分歧:NASA内部部分专家认为,载人登陆至少需十五年技术准备,而马斯克则希望加速进程。
NASA资源争夺:从月球到火星的战略转向
为实现目标,马斯克正推动NASA调整太空探索战略。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他主张削减月球基地建设的投入,转而集中联邦资源支持火星任务。尽管NASA与SpaceX在火星愿景上一致,但资源分配问题导致双方关系微妙——SpaceX已是NASA最大承包商之一,而马斯克的激进提议遭到传统航天界反对。
政治博弈与全球合作争议
马斯克的野心亦带有政治色彩。知情人士透露,他曾游说前总统特朗普支持火星计划,称此举将使其“青史留名”。然而,当前美国政府尚未明确表态。另一方面,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负责人基里尔·德米特里耶夫曾提议俄美联合开展2029年火星探测,但马斯克的“美国化火星”言论可能加剧国际竞争。
殖民可行性:技术挑战与长期愿景
尽管面临质疑,马斯克对火星殖民的设想依然坚定。他预估需运送100万人口和数百万吨物资,并计划通过“星舰三号”火箭在20年内完成这一目标。前NASA宇航员则警告,火星极端环境与生存系统研发仍是巨大障碍。
结语
马斯克的言论既展现了私人航天公司重塑太空探索格局的野心,也折射出科学与政治、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碰撞。无论火星能否成为“美国的一部分”,人类对深空的探索已迈入新阶段。正如马斯克所言:“成功登陆火星将是全人类梦想的实现”——但这条征途注定充满挑战与争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