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芯国际14nm工艺已量产!意味着我们能生产65%的芯片了

PigSay 2019-08-12 2295 0

8月8日晚间,国内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(SMIC)发布了2019年Q2季度财报,宣布公司14nm工艺已进入客户风险量产。

根据财报显示,当季营收7.91亿美元,环比增长18.2%,同比减少11.2%;毛利为1.51亿美元,环比增长23.8%,同比减少30.6%;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1853.9万美元,环比增长51.1%,同比减少64.1%。

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、赵海军博士和梁孟松博士在财报中指出,世界整体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,但伴随产业回暖与公司内部改革,中芯国际逐步走出调整期,成熟工艺平台显著增长,先进技术发展持续突破。

中芯国际方面指出,公司二季度业绩成长强劲,在智能手机、物联网及相关应用带动需求,营收环比增长18%;来自中国和欧亚区客户营收增幅明显,环比成长分别为25%和34%。

梁孟松博士加入后,中芯国际先进制程研发不断提速。今年5月,上海中芯南方FinFET工厂顺利建造完成并开始进入产能布建,梁孟松博士在第一季度财报中透露,12nm工艺也已经进入了客户导入阶段。

据此前官方信息披露,12nm相比14nm晶体管尺寸进一步缩微,功耗降低20%、性能提升10%,错误率降低20%。目前中芯国际正在就12nm与同一批14nm客户就行合作。

在第二季度财报中,赵海军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表示,中芯国际FinFET工艺研发正持续加速,14nm已经进入客户风险量产阶段。首批14nm客户包括汽车电子等领域,目前总计已有超过十个客户采用中芯国际14nm工艺流片,年底将有小批量出货,届时将会贡献一定比例营收,而大规模出货预计会在2021年。

与此同时,中芯国际第二代FinFET N 1技术平台开始进入客户导入,未来将与客户保持长远稳健的合作关系,把握5G、物联网、车用电子等产业发展机遇。

作为代表着大陆技术最先进、配套最完善、规模最大、跨国经营的晶圆代工企业,在努力提升集成电路自给率、加快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,中芯国际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。

近年来,中芯国际一直在努力追赶行业最先进的工艺制程。关于14nm工艺,中芯国际最早是在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进行披露,表示第一代FinFET14nm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,进入客户导入阶段;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时的进展为,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。而2019年第二季度则为,进入客户风险量产阶段。这表明,14nm的工艺开发进展是顺利的。客户风险量产是公司实现大规模量产前的重要步骤,表明客户验证已经通过,风险量产通过,未来将导入规模量产。外界预计中芯国际14nm工艺的大规模出货将在2020年一2021年。这一进度也基本符合国家集成电路推进纲要中,到2020年16/14nm制造工艺实现规模量产的规划。

作为14nm工艺的升级版,中芯国际12nm的开发也有突破,进入客户导入阶段。12nm相比14nm晶体管尺寸进一步缩微,功耗降低20%、性能提升10%,错误率降低20%。

不过从中芯国际第二季度财报中,按不同工艺划分,收入占比分别为150/180nm工艺为38.6%、55/65nm为(26.2%、40/45nm 为19.2%、110/130nm 为6.5%、250/350nm为4.0%、28nm 为3.8%、90nm 为1.7%。可以看到,90nm以下先进工艺占营收比重最高的,仍以55/65nm 、40/45nm为主,28nm 占比仍然不高。

相比而言,台积电2019年第二季度7nm工艺已占营收的21%,16nm为23%。28nm为18%。显然,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的市场拓展方面仍然受到国际巨头的强力竞争。如何有效拓展市场占比,将是中芯国际在实现14nm工艺技术突破后,未来的首要工作。

这则消息一发布,引起了国内芯片领域的一片欢呼,因为这代表着离国际最先进水平只有2代的差距的了,不仅如此,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生产65%的芯片了,以后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就降低了。

为何这么说?我们知道目前最先进的工艺是7nm,而在明年有可能会进步到5nm。但这些最先进的工艺一向只用在少量的最先进的芯片上,大部分的芯片还是采用成熟的,相对落后的工艺来生产的。

据数据统计,在2019年上半年,整个半导体销售市场约为2000亿美元,其中65%的芯片是采用14nn及以下的工艺生产的,只有10%左右的芯片是采用7nm的工艺生产的,还有25%的芯片是采用的10nm、8nm、12nm的工艺生产的。

而一旦中芯国际14nn工艺量产,就代表着可以生产65%的芯片,而这些芯片才是目前芯片市场的基础,占了目前半导体市场的绝大部分。并且一旦能够生产65%的芯片了,自然在芯片领域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也就降低了。

另外我们知道目前只有三星、台积电还在先进工艺的路上越走越远,像格芯等已经是止步于10nm了,所以中芯国际只要工艺再进步一代,就追上了格芯,仅次于台积电、三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