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则关于美国国际开发署(USAID)资助全球媒体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。据《哥伦比亚新闻》披露,该机构曾资助30个国家的6200名记者、707个新闻机构和279个民间媒体组织,但未公开具体名单。知名企业家马斯克在社交媒体转发相关报道时仅以"哇"字回应,其态度引发诸多揣测。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国际开发署2025年用于"支持独立媒体"的预算高达2.68亿美元,但已被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(DOGE)截留。
美国国际开发署名义上是援助机构,实则长期扮演政治渗透工具。早在2008年,其通过"国际研究和交流委员会"等组织培训数百名外国记者,在5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活动。在乌克兰,90%的媒体直接依赖该机构资助;在缅甸,该机构连续多年位居媒体外国金主榜首,通过科技援助渗透传媒业;在中亚,其5000万美元预算用于培植舆论领袖,构建亲美信息网络。这种系统性资助引发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强烈反应,他公开呼吁驱逐受资助组织,并指责其操控匈牙利左翼媒体。
争议焦点在于资金对媒体独立性的侵蚀。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媒体常被质疑成为"战略传播"工具,例如《纽约时报》近五年接受数千万美元拨款刊发符合美政府立场的报道,路透社更因批评马斯克企业而获普利策奖。无国界记者组织报告显示,许多受资助媒体因担忧资金风险,在敏感议题上选择自我审查。
尽管美国政府宣称这些资助旨在"促进信息自由",但其干涉他国内政的本质日益显露。从1961年成立对抗苏联影响,到如今被特朗普政府大幅裁员至不足300人,该机构的演变轨迹印证了其作为"全球战略工具"的定位。当前舆论核心诉求是公开受资助名单,正如网友所言:"能精确披露资助数量,必然掌握具体名单"。在信息战愈演愈烈的今天,这种透明度要求不仅关乎媒体公信力,更涉及国际信息秩序的重构。